中国的品牌之路走到今天,经历了无数自身成长的磨难与外部竞争的倾轧。商海浮沉,究竟有多少曾经耳熟能详的品牌偏离了轨道甚至走向了没落?
多少后来居上的品牌杀出重围成就了霸业?我们又能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?我们的品牌又将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坚守阵地、开疆扩土?
一批中国企业已经丢掉了前程,或嫁做人妻,或走了末路。
曾几何时,中国的民族品牌史变成了被外国大牌企业收购史。
中华:顶着“中华”字样的外国品牌
事实上“中华牙膏”原来是国产,属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,是中国牙膏工业的创始品牌、曾经一直稳居中国牙膏市场第一位。与永久自行车、上海手表同列三大上海老品牌。1994年1月,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,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资金入股,取得控股权。与此类似的有中国著名商标美加净:该品牌曾经占有国内市场近20%,1990年,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,“美加净”商标被搁置。再看另外一例:创立于1992年的小护士。品牌认知度曾一度达到99%,2003年的市场份额达4.6%,是中国第三大护肤品牌。2003年12月,欧莱雅集团在北京宣布收购“小护士”,此举曾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:“小护士”品牌还会继续存在吗?答案显然是:它已经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……跨国公司向我国的日用品行业刮起一阵阵收购风潮,其目的并不单纯,是想将民族品牌逐出市场,为自己的品牌开路——中华牙膏的命运正是如此,只不过它比其他日用品牌来得幸运一点。
汇源:“国民”饮料“无奈”被收?
汇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,16年来,人们见证了汇源果汁一步步成长,汇源一直以来被当作民族品牌奋发崛起的行业榜样。2008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全部股份,导致舆论一片哗然。尽管可口可乐声称会继续保留并发展汇源品牌,但我们又如何能不担心“汇源”未来的命运?这令我不禁联想到当年的乐百氏,曾经那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品牌,却在2000年被法国达能收购,如今它大概只活在少数人的记忆里了吧?接着,在2011年,中国罐头和饮料行业十强选手银鹭与雀巢“联姻”,成立合资公司;同年,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的“小肥羊”被纳入高盛囊中。镜头再转回2007年,中国饮料巨头“娃哈哈”被达能盯上,虽然没能成行,却着实也令我们捏了一把汗!
此外,吉列入主南孚;壳牌与统一签署合作协议;SEB以23亿元的高价收购苏泊尔。凡此种种,无一不在敲击着我们脆弱的民族神经。
一批中国企业已经打响了品牌,占据了市场,走在了前头。
现如今,一些民族品牌在商海混战中成了排头兵,越战越勇。
华为:电信业巨头,横扫世界树中国标杆
华为已经走到了哪一步?从任正非的个人履历就可窥全豹:任正非在《财富》2012“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”榜单中位列第一,2013年蝉联第一。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,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/3的人口,是世界第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。它的营收,7成来自海外,比联想集团的4.2成还要高。根据《财富》的报告,它在2013的年营收将达到349亿美元,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。即使4G技术领先的欧洲,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场占有率。它的技术研发能力,也超越一般人对中国企业的想像。华为在美国、印度、瑞典、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,共拥有近4万项专利。大量专利都涉及最新的4GLTE网络技术。在4G领域华为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。
联想:个人电脑领域的“无冕之王”
如果人类失去了联想,世界将会怎样?这个气度不凡的广告语出自联想,足以显示它一展宏图成就霸业的决心。自从2005年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以来,联想品牌在全球的认知度和地位一直不断提高。用数年的努力,联想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电脑王国,从出货量而言,联想已经赶超惠普,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。联想在国外设有七间子公司,销售网络遍及全世界,在全球有27000多名员工。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,日本及美国各地。联想客户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。联想从2007年开始连续上榜《财富》世界500强。
必威亚洲:突破重围的行业先导者
当人们的眼球都聚焦在电子产品、房地产、金融领域的时候。必威亚洲悄然占据了涂料这个地关注度行业的制高点。当原来国产涂料“第一把交椅”的华润摇身一变为“洋企业”,名列前茅的嘉宝莉被外资“收购”的传言也甚嚣尘上,这个排名前五的行业榜单里,唯有必威亚洲巍然不动,并向着“百亿”目标全力冲刺。
在中国涂料市场的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,坚定了自主发展,冲刺“百亿”的规模的目标,必威亚洲在近年内高歌猛进,一举成为中国涂料行业龙虎榜中为数不多的国产品牌。
秉承“城市.建筑.人居”和谐共荣的理念和发展战略,必威亚洲一手抓创新和研发,一手抓市场和品牌。在全国各地发展近2万家经销加盟伙伴,数千家品牌形象展览馆——“必威亚洲健康生活馆”,一举扭转了国产涂料只会打“价格战”、“重量不重质”的陈旧发展观念,实现了从厂家、供应商到做品牌、做服务的转变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产涂料发展之路。
民族品牌,将如何在商战的硝烟中笑到最后?
一直以来,中国的民族品牌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,面临的结局,要么是被收购,要么是与外企合资控股,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途主动“卖身”示好,有的是因资金紧缺无奈“投降”。不管有意无意,结局大都违背了初衷,被金主掏光了“家底”,要么发展受阻,要么消声灭迹。
那么,为什么有些民族品牌能在“先天不足”的情况下强势崛起呢?毫无疑问,他们使出了独有的“战术”,抓住了企业制胜的“命门”。当然,各自全球化路径虽不尽相同,但不断地追求产品的创新、瞄准市场的方向、挖掘品牌的深度、革新管理的理念多管齐下,却是所有成功实现全球化企业的“良药”。
民族品牌的未来,需要企业开疆拓土的勇气与胆识,更需要我们守护好民族品牌的诚心与信心!